酷暑难耐:一起看看古人在诗词中记载的避暑方式
今年的夏天格外的热,往年只有在沿海城市或是低海拔的平原能感受到的热空气热风,今年意外的登录云贵高原。某些地方,也在一瞬间登上40度的高温。
从来只以为“热死了”是个口头禅,没想到今年却也照进现实,老人们说,这种高温天几十年难得一遇。笔者用已经历过的这些年来对照,发现也从未有过这种天气。
在这种天气里,第一个想法是特别热,得找个凉快的地方;第二个想法是,现代人有空调、风扇、雪糕、各种降温方式,那么古代没有空调风扇时怎么办呢?

于是笔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查了一下古代文人的诗词,这一查不得了,没想到古人还有这么多的避暑方法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太白在《夏日山中》如此写到:
懒摇白羽扇,裸袒青林中。
脱巾挂石壁,露顶洒松风。
在这首语言绝句中,李太白描写的夏日松林中的生活场景,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生活情景。
在诗中说的是天气太热,自己懒得摇羽扇纳凉,而是将帽子和衣服脱下来,挂在石壁上,袒胸露乳地在松林中躲避酷暑,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。利用自然的凉风来达到凉爽,身心愉快的目的。

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《消暑诗》中如此写道:
何以销烦暑,端居院中。
眼前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热散由静,凉为室空。
此时保,难更与同。
这首诗中既有写出古人消暑纳凉的方式,在此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炎炎夏,何以消暑,居易认为“热散由静,凉为室空”。在炎热的夏,不要烦躁,要内平静。只有静下来,以静制欲,以静看待现实,才能进静谧的世界。

怎样做才能达到静的状态呢?白乐天“眼前长物”,除去生活中过多的杂念,这样就能做到“静”,静下来了,烦恼就少了,也就能体会到了“此时保”的状态,可是这样的活哲理,般很难体会到,故而居易在诗歌最后发出了“难更与同”的感慨。
当然,以上诗中不仅写出了古人在酷暑难耐时,如何借助自然条件,达到避暑目的,在避暑的时候,还不忘思考人生哲理,于诗中即记录生活的同时,又抒发深刻的人生道理。

古人避暑时,除了借助自然条件,还进一步的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,例如凉席从原来的礼器逐渐发展成了古人在夏日,酷暑难耐时休息所用的生活用具。
除此之外,还有达官贵人会以冰降暑。古代皇家会建造冰窖,用来储藏冰块,等到夏天时再取出来用。

宋人孔平仲在《初伏夜坐 》就记载了官员在夏日领取冰块用以降暑:
露坐已侵夜,炎威犹未收。
何言百虫噪,无故一星流。
苦渴须浆解,微凉以扇求。
颁冰是今日,堆玉想神州。
此诗前两句书写出初伏的时候,天气炎热,将凉席之类的东西摆放在屋外,但是暑气侵人,一点都没有消解,反倒是夏天的虫儿最是活跃,纳凉的时候突然看见天上划过一颗流星的情景。
后两句则对解暑的东西进行描写,夏季燥热,希望有什么可口的浆液来缓解,扇子的存在可以得到一丝丝的凉意。还好在初伏这天,朝廷分发冰块给百官用以解暑,作者不仅在想,如果有堆积如山的冰块那就好了,因为这样神州百姓就可以不受酷暑之苦。

不过在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,催生出了制冰、藏冰技术,促进了这个产业的发展,冷饮还是作为一种奢侈品存在。不过宋人孔仲平的愿望却是实现了,今天的冰箱走进的千家万户。